
管理者經常打錯的十張牌之三、四、五、六
第三張牌:團結。話說“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下屬相互幫助是許多管理者心中團結的主題,但下屬之間是否愿意互相幫助,是他們的個人情分,管理者都沒有任何權力和也沒有任何資格來代替他們支配。如果管理者非要支配下屬的個人情分,那老實人就要吃虧,勤快的人就要吃大虧,能干的人就要經常吃大虧,而那些聰明的人、懶惰的人、無能的人就能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所以,當“團結”二字從管理者嘴里吐出來的時,本質就是“強迫一部分人吃虧受累,鼓勵一部分人坐享其成”。一個人愿不愿意吃虧受累,是其個人的意愿,如果管理者非要強迫他吃虧受累,不僅會導致下面一片怨氣,還會在無形把老實人逼成聰明人、把勤快的人逼成懶惰的人,把能干的人逼成平庸的人。我工作過的一個單位就曾出現如此情形:張三干不好的工作,領導就讓李四幫,李四幫不上忙的事就讓我來做,最開始我還是樂于助人,但后來卻出現一個現象:張三干不好的工作越來越多,李四能幫上忙的事越來越少,最后很多工作全落我頭上,甚至出現我在干活、張三在喝茶、李四在看報的問題。自此以后,我便開始對張三有意見,開始對李四有想法,開始學會敷衍、開始學會無能,開始學會“盡管我知道正確的做法,但我無法做正確的事”。從此角度講,管理者嘴上的團結不僅不能讓下屬團結在一起,反而會導致下屬之間出現隔閡。真正的團結是什么?真正的團結不是你幫我、我幫你,而是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只有這樣,下屬之間才可能保持和諧狀態,這也就是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精髓所在。
第四張牌:信任。看過歷史的人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明君都是明在“疑人不用”上,昏君卻無一例外都是昏在“用人不疑”上。我在《企業管理的禍源》中講過:“失敗始于失察,失察始于信任”。管理者贏得下屬的信任是一種福氣,但下屬贏得管理者的信任卻是一種悲劇。從某種角度講,信任下屬是一場賭博,是賭博就有輸的風險,有風險就適用“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在信任的賭博游戲里,管理者或許會因為無數次信任下屬而贏得盆滿缽溢,但只要輸一次,就極有可能會輸得土崩瓦解、回天乏術。曹操因多疑而說過一句雷人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曹操的觀點其實就是:冤死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冤死,而許多失敗的管理者恰恰就是因為信任而被下屬冤死。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這種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比如,胡亥信任趙高,結果被趙高架空最終被逼自殺;后周國主信任趙匡胤,結果是陳橋兵變和被逼讓位,等等,而歷史上的宦官專權、外戚專權等問題,無一不是皇帝的信任所造成。國有成語“欺上瞞下”,這個成語怎么出現的?還不是管理者信任的產物。莊子說過:“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相信本文讀者都吃過“人心隔肚皮”的苦頭。作為管理者,你可以在感情上相信任何人,但千萬別在工作上信任任何人,否則會自食惡果。同時,當管理者信任某個下屬時,接下來就是各種優先、照顧和給予,最終導致公平環境被破壞。從此角度講,信任是公平的天敵,而公平又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單位乃至一個企業發展進步的基石。企業的這個基石一旦被動搖,接下來就是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逐漸喪失。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是什么?是企業生命之源。
第五張牌:承諾。人們跪在佛前,不是佛有求不應,而是其從不應人。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一個現象:有承諾的愛情,十之八九要散伙。無論工作或生活,我們總有給人承諾的沖動,有時是為展現決心,有時是為表現擔當,有時是為彰顯能力,有時是為體現魄力,有時是為安撫對方,有時是為達成交易。無論承諾目的是什么,承諾,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品和道德的雙重綁架,只不過人質和綁匪都是自己,“撕票”沒你好處,“不撕票”也沒你實質性好處,“贖金”也不歸你。換個角度講,承諾如同一場婚外戀,承諾所帶來的只有痛苦、懊悔、糾結、矛盾和虧欠,兌現承諾會對不起人,不兌現也會對不起人。管理工作亦如此,一時的承諾表態或可換來下屬一時的信任和一時的熱情,但如果你習慣給下屬“打欠條”,下屬就會習慣你的承諾。下屬習慣你的承諾,本質上就是習慣了不信任你。雖說上級信任下級不是管理之道,但下級信任上級卻是謀事之道。實踐工作中我們都會發現一個規律:做出一個結果,遠比承諾一個結果更容易贏得下屬的信任,因為承諾一個結果可以換來“信你一次”,而做出一個結果則能換來“一直信你”。故而,管理者面對下屬時,無論你有無本事給下屬承諾都不要張口,一旦張口就是你欠他的,張口就是“求下屬信你一次”的開始。總之,承諾就是一種“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幼稚舉動,折騰和被折騰的都是管理者自個,而且都會把自己折騰得里外不是人。
第六張牌:朋友。有些管理者常誤以為自己拿下屬當朋友,下屬也會拿自己當朋友。國有成語 “門當戶對”,雖然許多年輕人反感這句話,但許多成熟的人卻深信這句話,不妨試想一下:你愿意和一個衣裝齷蹉的乞丐交朋友?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真會拿你當朋友?一個窮小伙娶了一位千金大小姐,你認為他敢理直氣壯地吵架?一個窮姑娘嫁給一個大富豪,你認為她敢經常無理取鬧地撒潑?同理,管理者和下屬的人格尊嚴雖無貴賤之分,但工作地位卻有尊卑之別,這就決定了即使管理者拿下屬當朋友,但下屬永遠不會把管理者當朋友,因為朋友需要一種對等關系。縱觀歷史,有哪個賢臣會把皇帝當朋友?相反,趙高、秦檜、李林甫、魏忠賢、和珅等等卻都是皇帝的“知心好友”。現實中,一個單位的所有下屬最恨誰?無一例外都是最恨與管理者走得近的人,誰與管理者走得近?這個問題或許勿需作答。就此而論,對管理者而言,有下屬做朋友不一定是福氣,但沒有下屬做朋友絕對是福氣。如果管理者嘗試和下屬交朋友,往往只會交到厄運。縱觀歷朝歷代的衰落,基本上都是皇帝“知心朋友”開的頭。讀過歷史的同志想必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和太監高力士的故事。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之后,自覺已是功德圓滿,加之“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李隆基便“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并把朝廷大事全權交予“知心好友”高力士處理,自個整天與楊貴妃“惟愿取,恩情美滿,地久天長”。高力士本質也不算壞,素有“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但卻沒有為官的本事而“辨不出紫陌紅塵”,以致在選人用人時把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奸臣賊子提拔到高位,進而引發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就此盛極直衰,最后弄得玄宗退位、貴妃被殺、百姓悲苦,高力士自個也被流放。大唐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雖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但直接原因卻是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作亂所致,而引狼入室的卻是李隆基的“知心好友”高力士,也是他點燃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導火索,為大唐王朝的消亡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