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逼的O2O:實體零售究竟該怎么玩?
《壹說》按語:經濟學家許小年曾說O2O是“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貨”。我覺得,經濟學家不是說相聲的,這種嘩眾取寵的觀點不應該出自一個嚴謹的經濟學家之口。而且,我也不認為許小年真正懂什么叫O2O。然而,同樣也沒有人知道實體零售的O2O之路到底該怎么走,因為這個行業沒有一個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鑒或復制。當喧囂的互聯網O2O浮華散盡,實體零售擁有的線下資源優勢也將逐步顯現,但這不代表就能在O2O過程中有了“護身符”,未來到底怎么玩,零售業有哪些O2O的短板?
3月17日,深圳華僑城洲際酒店,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連鎖業O2O大會在此舉行,早上八點半,會場外就開始擠滿了人,1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零售企業的高管,排著隊等候入場。
應該說,在這個行業,各式各樣的會議已經泛濫,近幾年已經很難再看到一個會議有排隊入場的現象。這也從某種程度說表明,在實體店業績持續下滑又難挽頹勢、宏觀經濟環境并無明顯向好趨勢、電商沖擊仍在繼續等多重復雜因素的困擾下,中國的零售企業對這個主題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的會議,是有多么寄予厚望。
而O2O,這個本屬于互聯網電商企業大秀存在感的商業模式,在去年一片喧囂的O2O企業大批倒閉的情況下,是否能夠讓實體零售企業找到翻身的機會?
沒有人敢去斷言。但有一點可能肯定,零售業面臨的環境比以往更加惡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對行業的這一現象毫不避諱,“過去四年,上市零售企業的凈利潤率一直處于下滑態勢,凈利潤連續4年出現了負增長。”他說:“零售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挑戰。”
不過,有一個現象也更值得注意,電商的增長也似乎不再那么強勁了。
電商增長已大幅放緩
北京市統計局3月16日發布的一組最新數據耐人回味: 1-2月,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16.9億元,同比增長1%。增速比2015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這也是有史以來社零額增速罕見的低點。
應該說零售業整體低迷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新鮮的是,網上零售在1-2月同比增長為-10%----首次出現的同比負增長,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看來,是因為京東、小米等少數電商增速變緩,因為他們在過去幾年基本保持了雙位數增長,拉高了整體增幅。
如果我們調出2015年的數據就會發現,這一年的1-2月,北京市網上零售同比增長62%。而2015年整年,北京市網上零售額的同比增長也高達40.2%。
因此,2016年出現的這個苗頭,對電商來說,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好消息。
國美在線CEO李俊濤也在會上表示,電商已經從當初的爆發式增長進入溫各增長階段。“一開始200%甚至1000%的增長。”他說,現在基本是平緩增長,目前應該在30%左右,而且有機構預測, 2016年-2020年,中國電商增長也將維持在25%-30%左右。
這意味著,電商的高增長勢頭已經基本結束,未來將進入與實體零售相持博弈爭奪市場的新階段。
目前,網絡零售交易額占整體社會消費品總和的12.9%。通過這個預測,李俊濤認為,2020年,網絡零售占比會在19.3%左右,不會超過20%。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也表示,從整個互聯網增速來說,幾大平臺真正的有效增速也就20%多,而這將帶來線上和線下的一次再平衡,包括消費者個性化選擇、資本對行業的重新審視、監管者對電商更加嚴厲以及線下線下企業對商業模式的重構認知等。
實體零售迎來O2O發力時機
應該承認,中國零售業的全渠道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水平。
“從美國市場來看,純電商企業占據網絡零售的份額僅為20%,80%仍掌握在傳統零售企業手里。”裴亮說,但在中國,90%的份額是純電商占據的,傳統零售企業開展多渠道、全渠道、O2O目前所取得的市場地位僅為9.9%。
而對實體零售而言,這個數據確實不容樂觀。但威脅的同時也意味著機會。因為具象到O2O領域而言,互聯網企業栽的跟頭,在2015年遠比實體零售企業要大得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的一份《華東O2O項目死亡名單》,2015年其在網上流傳甚廣,文章列出了餐飲、社區、美業、旅游、教育、汽車、房產、婚慶以及母嬰9個行業的O2O企業倒閉名單,其中外賣、洗車、教育、旅游、房產等領域最為突出,可謂“尸橫遍野”,如小葉子外賣、蹭飯網、阿姨廚房、e食e客等17家公司關閉,拒宅網、找好玩兒網等旅游O2O,呵護網、36號教室等教育O2O, 房屋網、程途網等房產O2O都扎堆死亡。
去年底我在《2016年中國連鎖零售業預測》一文中曾指出,這些死亡的O2O企業,無一例外都是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具有很多共性:沒有核心技術和產品支撐,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盈利模式,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線上線下嚴重脫節,全靠概念忽悠投資,然后靠瘋狂燒錢進行所謂的擴張。就如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說的:全世界風投燒錢給中國大城市用戶改善生活。而同時,一些有頭腦的O2O企業如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大眾點評與美團等等,在寒冬到來前都由打得頭破血流的競爭對手迅速牽手成一家人,以減少或結束無效競爭來謀求未來的出路。這些巨頭們一合并,也就意味著這些行業的小兵小將們走到了盡頭?! ?/p>
“2013-2015年,投資機構每年在中國電商領域砸的錢是2000億左右,每年燒掉2000億,在資本的推動下,這個行業是扭曲的。”王填認為,因此以往熱衷于O2O的投資者也在重新認識電商的本質和O2O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很多投資者也停止了瘋狂的砸錢游戲,O2O遇到了資金寒流。“所有的線下企業都在積極摸索怎么樣與消費者進行線上的鏈接,線上的企業本身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就是燒錢到底能不能燒出商業模式?”因此,他的觀點是:所謂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就是典型的忽悠。所謂“狗來買單”,都是擊鼓傳花,A輪、B輪、C輪,誰是最后一個冤大頭?誰做最后的冤大頭?
因此,當互聯網企業在O2O領域的盲目跟風熱潮過去,資本的狂熱回歸冷靜,O2O也就真正會迎來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而實體零售企業將在O2O上真正有了發力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聯網企業的O2O項目實際上從沒有創造新的需求,而只是通過互聯網技術試圖用另一種方式來滿足需求,而實體連鎖企業既有O2O的基因和優勢,還有創造新需求的能力。
實體零售企業的O2O短板
互聯網和實體零售業都喊了這么多年,O2O到底是什么?
經濟學家許小年曾說O2O是“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貨”。我覺得,經濟學家不是說相聲的,這種嘩眾取寵的觀點不應該出自一個嚴謹的經濟學家之口。而且,我也不認為許小年真正懂什么叫O2O?!?/p>
不過,天虹商場總經理高書林的思考卻足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們原來認為建立一個線上平臺就可以做好O2O。但其實不對,剛剛315曝光的這些企業讓我們發現,僅有線上的好平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實體,把線下的部分做的更好。只有把這兩部分結合好,才能迎來可持續的發展。”
的確,當市場在由混亂走向規范,O2O的商業模式不再以無謂的燒錢大戰來沖鋒,擁有豐富的線下資源、且在線上正在逐步摸到門路的實體零售企業,就能對符合自身的O2O業務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并通過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的雙重差異化,在市場上找到立足之地。所以,當互聯網泡沫的浮華散去,實體零售企業的轉身機會可能也就會真正到來。
但轉身機會并非唾手可得。如果不解決自身的短板,實體零售企業未必能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O2O之路。
裴亮以消費者最關心的上市新品和優惠打折信息為例指出,零售企業至今無法掌握顧客的個體信息,做不到精準推送。而找到了消費者后該推送什么內容更沒有經驗。再加上線上線下沒有打通,信息往往脫節。
更值得重視的是,服務態度、商品質量和購買是否方便是影響消費者復購率的主要方面。但實體零售企業截至目前仍不能做到線上線下商品統一、價格統一、庫存共享、線上線下實現無縫對接,這一數字化鴻溝非常凸顯。“當我們在營銷上快速吸引客流時,發現信息系統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商品、訂單追蹤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裴亮說,在推進O2O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制約發展的瓶頸和短板。
實際上,真正打通線上線下帶來的效應是驚人的,比如一個小小的與微信的互聯互通就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微信支付總經理吳毅在O2O大會上講了一個案例:天虹商場的微信公眾號同時也做虛擬會員卡,消費者在微信支付成功后自動下發會員卡,并且每次支付之后直接跟會員卡自動關聯,不需要用戶再出示。這個小小的變化讓天虹的會員轉化率提升10倍,以前傳統方式一年最多發展會員42萬,但兩年時間,天虹通過微信新增了200萬的會員,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會員的月均復購率比傳統渠道的會員提升了200%。
“O2O絕不是簡單從線上到線下或從線下到線下,本質上它是一種整合,即一種非常高效有機的協同。”高書林認為, “線上和線下要一體會,這是未來企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會形成一種嶄新的零售方式:不再分線上線下。消費才也不會再區別是線上還是線下,這才是O2O最核心的內涵。”他以天虹的實踐為例稱,天虹的全渠道O2O方式有三種方式:商品數字化、顧客數字化、門店數字化。換句話說就是讓門店去電商化、讓電商去門店化。當這兩條路徑走到一起的時候,就開始了真正的融合,擁有了一種新的數字化的零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