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做電商 千萬不要“電商”變“電傷”
互聯網上什么最火?一定會有人告訴你:網購!
近幾年,網購的爆發式增長也帶動了電商如火如荼。進軍電商,已成為很多企業、商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或戰略目標。從圖書到電子產品,再從服裝到化妝品、保健品……各種電商紛紛登場。如今,就連當初認為不適合網購的生鮮農產品也開始紛紛布局電商,且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不但天貓、京東等電商大佬紛紛推出專門的生鮮農產品業務或頻道,就連順豐快遞、樂視視頻也相繼宣布進軍生鮮農產品,分別打造“順豐優選”及“樂生活”電商平臺。另外,新生農產品電商平臺如本來生活網、沱沱工社、美味七七等更是如雨后春筍。尤其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后,更激發了眾多農業龍頭企業觸“電”的熱情,紛紛搶灘電商最后的“藍海”,激發了電商領域新一輪的市場興奮點!
在流行驅使下,不少農企和商家一頭扎進電商,跳進去才發現,“藍海”很誘人,現實卻很骨感。農產品做電商并非想象中那么好玩,幾番博弈、幾番折騰下來,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電商”變成了“電傷”!
是農產品不適合做電商嗎?當然不是!那么,農產品做電商有哪些優勢?在做電商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防止“電商”變“電傷”呢?(注:本文是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文章,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觸“電” 農產品發展的幾大優勢
電商到底有何種魅力?其實很簡單,這幾年,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接地氣,電商作為繼批發市場、商超之后一個新興渠道,為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總結起來,農產品做電商有以下幾大優勢:
一、最后的“藍海”,潛力巨大。在農產品大規模進軍電商前,電商領域各行競爭激烈,早已是“紅海”一片,而農產品在電商領域的競爭小的多。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農副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45萬億元,但通過電商流通的農產品僅占1%左右。由此可見,農產品做電商,市場巨大,有極大發展空間,就連不少業內專家都認為,農產品是電商領域最后的“藍海”,發展前景可觀!
二、渠道扁平化,大大降低成本。電商是一個由“點——面”的過程,與傳統渠道相比,電商渠道更加垂直扁平,大大減少了中間商的環節,縮短了生產商與消費者終端的距離,大大降低了渠道成本。
三、無地域、時間限制。由于互聯網的特性,電商打破了傳統渠道中區域市場的限制,使企業可瞬間進行跨區域乃至跨國的銷售,幫企業沖破了條塊分割的市場格局;另外,電商渠道還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你愿意,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你都可以進行產品的流通、銷售。
四、銷售速度快,解決了一些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電商渠道為農產品提供了產銷直接對接的平臺,不但增加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渠道,也為一些農戶或企業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過去很多地方有很好的農產品,卻苦于沒有渠道,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或樹上,電商的出現可以讓他們通過網絡把這些商品直接賣到全國各地,迅速到達消費者手中。
五、可有效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電商能將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農民可能不是單個的農戶或合作社出現,而是將農產品委托給配送中心由其統一組織銷售,交易的一方是農民群體,一方是企業,雙方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證。配送中心對農產品進行統一的質檢、分類,采取明碼標價,保證了流通規模化過程中產品的質量。
農產品做電商 要防止“大躍進”
如今,很多人把農產品觸“電”當做一種時髦,甚至當作農產品開拓市場的“救命稻草”,有條件要上,沒條件硬著頭皮也在上,結果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后卻鎩羽而歸。因此,北京方圓品牌機構認為,農產品要想做電商,要三思而后行,千萬不能頭腦發熱,更不能企圖通過“大躍進”的方式一蹴而就。
首先,農產品做電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實,農產品做電商遠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一臺電腦,一根網線,把產品放到網上,你就是電商了?這是遠遠不夠的。農產品做電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品、電商品牌打造、配送、產品損耗、質量保證、服務等各個方面,如果整個鏈條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能保證電商的順暢運作。雖然電商與傳統渠道相比,更加垂直扁平,節省了不少渠道費用,但對于農產品尤其是對于保鮮要求較高的生鮮農產品來說,要做好電商仍然是一項很燒錢的工程。
近兩三年來,很多的農產品電商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資金問題或對電商系統工程缺乏全面認識,只一味的跟風,最終不得不黯然重組或轟然倒下,如有“鋪店大王”之稱的永輝超市,推出生鮮電商平臺僅僅月余便悄然下線,其主要原因還是冷鏈配送跟不上;還有濟南買菜網,作為最早的區域性生鮮農產品電商之一,慘淡經營3年后,終因資金和客源問題而倒閉…… 類似農產品電商平臺還有很多,雖目前仍在咬牙硬撐,但基本上處于不賺錢的狀態。中國零售業生鮮研究中心委員李長明在接收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99%的生鮮電商都在虧損。由此可見,農產品做電商,盲目跟風、蜂擁而上是很危險的,“大躍進”并不一定能夠帶來“大銷量”。
其次,農產品做電商,一定要根據情況適時進行調整。當前,很多企業在進軍電商過程中,盲目跟風者眾。經營的產品不同,企業與企業的實力不盡相同,競爭環境不同,別人成功的經驗未必適合自己。因此,任何一家的企業在進軍電商的過程中,都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
另外,農產品做電商與標準化的產品做電商還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服裝,只要設計好,向工廠下訂單,就可以了。農產品則完全不同,就拿生鮮肉來說,由于客戶的要求千差萬別,有的喜歡瘦肉、有的喜歡肥一點的肉,還有的要五花肉等,這些必須在分割和包裝的時候進行嚴格的區分,最終送到客戶手中。可以說,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真正的功夫是在線下。
因此,農產品做電商,需要經營者在運作的過程中,不斷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贏得信任,提高銷量。
農產品做電商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那么,面對一個如此充滿誘惑的市場,農產品進軍電商過程中該注意那些問題才能避免被“電傷”呢?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作為專注實效營銷的代表機構,總結大量實戰經驗認為,只有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農產品做電商才可能最終有所斬獲!
關于產品:農產品電商,產品的選擇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原則上來說,所有農產品都可以做電商,但產品不同,也就決定了定位、運輸、利潤、盈利的不同。如,沱沱公社選擇做有機產品,定位是中高端客戶;本來生活網選擇全國各地最有特色的農產品,定位就是為消費者提供食物最地道的本來的味道。對于運輸來說,選擇干貨,配送和倉儲就比較容易,成本也相應要低很多;而生鮮農產品,對于配送和倉儲的要求就很高,對物品的周轉率、資金就是個很大考驗,選擇的產品不同,利潤也就有很大差別。最重要的一點,農產品品類眾多,產品的標準化一直很難解決,口感、顏色、形狀、大小每個產品都不相同,即便相同產品也不一樣,從而造成產品的售賣難度和盈利也與選擇賣什么有很大的關系。
關于品牌:農產品做電商,到底需不需要打造品牌?這也是讓很多農產品電商困惑的問題。也許有人認為,做電商銷量才是硬道理,沒必要做品牌。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卻認為,未來的電商將是品牌的競爭,更是品牌文化之間的競爭。農產品做電商,同樣要樹立品牌戰略,重視品牌打造。從營銷學來說,消費者除了對產品品質和價值的認同外,還有一種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力量,那就是品牌文化,它是除了服務以外,品牌所賦予產品的又一附加值,只要品牌文化與消費者內心所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一旦產生共鳴,這種無形的附加值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品牌一旦形成,將會對電商的經營管理產生巨大影響和能動作用,它將有利于各種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核心競爭力。所以,農產品要想玩轉電商,品牌打造不容忽視。
關于配送: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做電商,配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很多生鮮農產品電商的鎩羽而歸,都是敗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生鮮農產品由于受溫度、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生鮮電商要想把最“鮮”狀態的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冷鏈配送必不可少。相較于普通配送,冷鏈配送不但成本要高出1/3-1/2,而且軟、硬件建設極為嚴格,是最考驗商家內力的一項指標。生鮮農產品電商要有所作為,必須突破冷鏈配送的瓶頸。
對于配送的高成本,商家可以通過開發高端商品或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客單價來降低訂單的配送成本;對于軟硬件的建設,硬件方面,企業必須要有保證生鮮產品一直處于低溫狀態的冷藏庫,以及配送中保鮮的冷藏車;軟件方面,則是要加強冷鏈配送人員的專業性,如配貨人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揀貨和包裝,就像“順豐優選”對揀貨、包裝每一環節和步驟都有嚴格要求,甚至細化到何時用左手、何時用右手,以減少動作的不協調,以此來加快物流速度;另外還有質檢員,必須對產品周期非常熟悉,能精確把握產品成熟程度,準確估計到貨時間,并正確估計產品到達時刻的狀態等,以避免出現產品出庫完好,到客戶手中變質的情況……北京方圓認為,冷鏈物流決定生鮮電商成敗,誰掌握了冷鏈配送,誰就掌握了未來!
關于質量:農產品做電商,尤其是對生鮮電商來說,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產品質量能否保證關系到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也關系到一個品牌可以走多遠。由于農產品與工業產品不同,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要求廠家在為客戶提供產品時候更要注重產品的質量保障。就拿做有機果蔬的電商來說,如果確保每次提供的產品都是綠色的、有機的,并且到達顧客手里時都是最新鮮的,久而久之,不但會大大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會增加客戶信賴度,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黏度,對于提高銷量,擴大市場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相反,如果商家在產品質量上弄虛作假,或者在配送過程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信任的缺失將會造成客戶的大量流失。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沒有客戶的支持,要想做大做強是難以想象的。
要保證產品的質量,這就要求商家從一開始就要加強對整個供應鏈嚴格控制。從供應鏈的源頭來說,無論是自有基地還是與農戶的合作,對產品的種植、管理、檢驗要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對每個批次的產品進行嚴格把關;在整個生長、采摘過程中,商家要派專業的人員或邀請消費者隨時進行監督、抽查;另外,在物流和倉儲方面也要進行嚴格的品控,讓每一個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每個環節都嚴密對接,以確保產品新鮮、優質,從而贏得更多客戶的信任。
關于損耗:損耗是農產品做電商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尤其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損耗一直高居不下。某位資深電商人士曾經指出,我國現在的果蔬在物流過程損耗將近3成,100噸的蔬菜輕易可以產生20噸的垃圾,可謂觸目驚心!高損耗無形中也增加了產品的成本,這也是讓很多商家頭疼的一個問題。
如何降低損耗?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專業服務農業農頭12年,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在此問題上北京方圓認為,商家除了要不斷完善冷鏈配送體系的建設,加快產品的配送效率外,還可以探索多種形式的、有利于降低損耗的經營方式,如近兩年興起的以銷定產的預售模式在生鮮銷售防損耗方面顯示出了諸多的優勢。當生鮮農產品尚未收獲的時候,就提前在網上售賣,收集完訂單后,生產者才開始采摘、安排發貨,這種預售的模式可以讓廠家按需供應、快速配送,大大降低了產品庫存、配送的損耗,降低了成本。同時,消費者也能快速獲得新鮮、高性價比的生鮮食品。當然,這只是降低損耗的一種方式,防損的方法還有很多,農產品電商可以在經營、運作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總結。
農產品做電商 重“電”還是重“商”
除以上幾點,農產品電商要防止被“電傷”,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需要明確,那就是在操作電商過程中,到底應該重“電”還是重“商”?
對于這個問題,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董事長李明利本人認為,還是應該重視后者。因為電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雖然與其他的商業模式有一定區別,但仍然沒脫離“商”的范疇。而“電”也就是網絡,只是實現這種商業模式的一種手段,是為這種商業模式服務的。所以農產品在運作電商過程中,還是要以“商”為主,踏踏實實去做商,而不能舍本逐末,只追求那種形式上的手段。
當前,雖然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農產品電商如雨后春筍,很多農產品電商在操作中并沒有真正明確“電”和“商”的主次關系,甚至很多人把“電”看的更重,在網絡的炒作上不惜投入重金,花樣更是不斷翻新,就如新聞炒作的選題一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新的話題,如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2012年推出“褚橙”時,便利用“勵志橙”的故事狠狠炒作了一把,當然不得不承認,炒作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3周銷售了80噸,但如此善于炒作的農產品電商,至今仍在為自身的盈利而不斷尋找出路。
當然,李明利也不否認,農產品電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認知自己的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也需要宣傳和炒作,但如果一味炒作,而忽視了電商的本質,產品的質量不能保障、配送不能及時、損耗高居不下、服務不能細致入微直指消費者的心智,即使你的產品認知度再高,最終也難逃被“電傷”的噩運,正如一位資深人士所說,“農產品電商說到底,真正的功夫還是在線下啊!”
總之,農產品電商作為電商領域新的興奮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要真正在這片誘人的“藍海”中站穩腳跟并有所斬獲,并不容易!農產品電商的路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前行道路上,農產品電商只有穩扎穩打,既要積極克服現實的問題,還要進行思想認知上的轉變,先商后網,把真正的功夫做到線下,才可能真正避免“電商”變“電傷”的悲劇,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