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眾互動:關于企業社會化營銷的幾點思考
在社會化營銷茁壯成長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凡客、杜蕾斯和耐克這樣的社會化營銷標桿品牌,但也存在許多無法適從的企業。什么是社會化營銷,隨著社會化媒體的不斷進化,這個問題本身顯得難以回答,任何可利用的社交手段都是社會化營銷的營養。
(一)重新定位客戶關系
陽眾互動認為傳統商品營銷是一種單向營銷,由企業提供產品、宣傳、銷售的一條龍服務,通過品質、服務建立品牌,作為客戶需要做的就是衡量、購買,決定是否認可。而社會化營銷的產生給了消費者一個全新的權利,參與到品牌的建立中,由此產生一種全新概念,稱為品牌共享。早在小米的第一部手機還在進行硬件供應商談判時,其MIUI論壇就已經開始根據不同內測用戶反饋發布優化更新的操作平臺,接著我們看到小米從一個全新的品牌做到全國手機市場份額前列。消費者本身已成為其品牌神話的一部分,為其抓住了一批忠誠度極高客戶。
社會化媒體擁有龐大的網絡客戶群,通過客戶間的互動,將品牌營銷代入社交中,通過在線口碑及粉絲發揮影響力:Search Engine Land調查顯示有72%的消費者相信在線評論如同親友的親自推薦;58%的消費者會因為網上正面評論對品牌更有信心;52%的消費者認為正面評論會促使他們去當地企業消費。Com Score的數據顯示:接受粉絲團信息的消費者購買星巴克的比率較沒有接受粉絲團信息的消費者高出38%;粉絲所消費的金額是一般網友平均消費金額的2倍。還有海量的數據不斷的提醒品牌社交媒體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二)立體化營銷
正如品牌的共享一樣,通過全新的社會化媒體(如微博、微信等),消費者成為品牌營銷中的一個環節。除與直接接觸的顧客本身之外,還包括了各種關聯的社會角色,品牌營銷的整個構架由此變得復雜而立體化。營銷和宣傳的對象不僅僅是顧客,還包括更大群體的潛在消費者。而陽眾互動發現,品牌在獲取了更廣大的傳播途徑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兩個問題:1.如何為更多的受眾創造價值;2.如何去影響全新的受眾。
陽眾互動認為第一個問題是許多品牌無法適從社會化媒體的主要原因。就傳統營銷而言,品牌需要創造的是針對顧客的針對性價值,如質量、服務等。而在社會化媒體時代,就如正在閱讀的各位讀者一樣,文章本身不一定是為您量身定做的,但它是否讓您感覺到值得閱讀,值得讓您分享給朋友,一旦這種價值關系建立,企業與客戶就建立了一種共贏關系。
而第二個問題則關系到營銷的效率,其實是影響力的選擇,在新媒體社區,誰對潛在客戶更具影響力,擁有大量粉絲的意見領袖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同伴?陽眾互動根據調查發現,同伴的力量遠遠大于看起來更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根據Neilsen的研究,在信任排序中92%的人最信任同伴的推薦。可見社會化媒體絕不是單純尋求轉發分享的推廣媒介,而是一種實現廣泛的口口相傳營銷的傳播方式。
(三)品牌的人格化
陽眾互動發現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成功的企業基本都擁有擬人化非常完善的社交賬號。以杜蕾斯的微博為例,非正式的自我稱呼,貼合時事的話題來源基本擁有與個人微博一樣的要素,其創意和親和力可稱完美。
社交媒體的這種擬人化需求即是影響力需求的一種體現。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社交網絡中,人們更信任身邊的同伴。企業通過有血有肉的微博在虛擬社區中打造出受眾的一個同伴,無疑拉近與客戶的距離。相較作為“權威發布”的企業本身在社交媒體中能更好地發揮其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