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家中型飼料企業業務員 人均銷量3200噸
關注湖北荊州市天佳飼料有限公司(簡稱“天佳”),是因為其在水產飼料企業群雄林立的華中市場(天佳方圓20公里范圍內,匯集了海大、通威、正大、六和、東方希望、匯海、雙胞胎、唐人神、正邦等眾多大型集團企業),2014年水產飼料單廠銷量仍超越所有本地企業(本地企業大多年銷量1-3萬噸左右),甚至是集團企業的單廠,達到10萬噸。這個數字,在銷售季僅7個月左右的華中市場,算上集團型企業也僅海大、通威能做到。
對比之下,天佳顯得獨特而神秘。細細琢磨,這家絲毫沒有時下熱炒的“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其經營思路卻有著互聯網時代下的商業特點——動態把握客戶需求,并對其作出迅速反應。或許,正是這種敏捷的狀態,令天佳在叢林法則中并未被強者蠶食,反而一枝獨秀。
把握需求,迅速反應
天佳董事長李學財由漁場職工進入水產行業,之后轉行經銷菜籽餅等水產養殖原料,1999年試水水產配合飼料經銷,最終在2004年自籌天佳落成,進入飼料生產行業。雖起點不高,但李學財也可謂對原料、生產、經銷、養殖整個飼料產銷鏈條都有涉入。這段經歷,讓他更能切身理解養殖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并尋求解決之道。
湖北地區年初投苗,年底一次性刮魚清塘的精養模式下,飼料的營銷推廣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如果飼料養成效果持續優于同類產品;二是如果飼料養成效果穩定,根據今年的養殖產量就能基本判斷出來年的產出,可便于養殖戶、經銷商做好來年規劃,不需要承擔額外的風險。二者取其一,產品便容易脫穎而出。
于是,李學財一方面向大企業看齊,推出比本土企業同類產品配方成本高50-100元/噸,而市場價格定位相近的飼料產品;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原料采購和把關來提升產品穩定性。“我們的原料質量控制體系基本配備是10人,其中光原料把控的就有8個人,高峰期看情況還要補充人。即便是高峰期,我們也要做到每批、每車、每包必檢。”李學財說,天佳從來沒有因為價格低而去購買某種原料,都會挑性價比最高的原料。
有意思的是,天佳在飼料質量把控上實行源頭問責制,一旦飼料質量出現問題,會最終問責到該批飼料所用原料的質檢員身上,以致李學財有些得意地稱天佳從來沒有出現過原料發霉、摻假之類的問題。
李學財多樣的行業經歷,使其不論是面對養殖戶還是經銷商,都能很好地對上話。這點,李學財表示有些企業老總很難做到,會讓客戶覺得生疏,雙方交不了心,就很難迅速對客戶的真實需求做出正確的判斷。“我是什么人來了都接待,直接對話,要是反應有什么問題就直接解決了。集團企業有時候分子公司老總還不能拍板,得一層層上報。”李學財稱。顯然,這種敏捷的市場應答方式,讓天佳離市場更近,互動性與結合程度也更高。
保證質量,重視信用
客戶需求與企業需求,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立的,比如原料價格高漲時,如果滿足客戶對產品質量穩定的需求,那勢必會犧牲企業對經營利潤的需求;反之同樣。李學財可能更看重滿足客戶需求,他舉例稱,2013年有一段時間原料價格很高,但受終端市場低迷行情影響,飼料價格漲不起來,為了保證飼料質量,天佳每天虧十幾萬元。“雖然虧了一段時間,但全年算下來,公司還是有盈利。”李學財認為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能不重視。
而李學財關注企業需求的點,在于天佳的業務考核制度上。據了解,天佳不同于當地企業春節前便結算業績考核的薪酬機制,而是業務員什么時候把款結清了,什么時候才結算這塊的業績獎金。“我跟業務員講信用,業務員也要跟我講信用,業務員把我的帳結清了,我才能把他的帳結清。”所以,天佳的資金流非常良性,成立至今的十年間,李學財表示實在收不回來的應收款僅幾十萬元,而這些應收款仍有業務員在負責收回。
盡管業務考核機制另類,但李學財稱銷售人員從建廠至今,基本是來一個留一個,從開始的不到十個人,到現在擁有25人左右的銷售團隊。
2015年,受草魚價格低迷影響,兩湖地區的草魚料市場銷量出現下滑,天佳也受到一些影響,預估水產料銷量滑落至8萬多噸。不過,湖北地區逐漸出現的轉養黃顙魚等特種魚的市場趨勢,讓天佳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未來,天佳可能會在堅守普通淡水料的前提下,把發展特種魚膨化料作為下一個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