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年獎勵科研人員2731萬 大北農今年把獎勵都頒給了哪些畜牧行業的項目?
在繼向農大捐款2億、浙大捐款5000萬之后,大北農于11月24日召開了第九屆“大北農科技獎”。自1999年第一屆“大北農科技獎”召開以來,“大北農科技獎”目前已成功舉辦九屆,共收到申報項目2462項,獎勵金額共計2731萬元,有368位專家學者獲得獎勵。計算下來,每屆平均評選出273個獎項,平均每人獲得獎勵7萬元。參會人員從農業部相關領導,到各大農業研究院院校的領導以及種植、養殖業相關的科研人員,可以說是農業相關科研人員的盛會。
第九屆共頒發了108個獎項,其中成果一等獎11個,二等獎20個;創新一等獎11個,二等獎20個,另有41個創意獎、5個國際獎。所有的獎項均來自于種植業、養殖業相關。就11個成果一等獎來看,涉及我們畜牧行業的有4個。所有的這些,也都將奠定大北農在農業相關科研領域里的重要地位。
以下整理自大北農官方活動頁面上,成果一等獎中畜牧行業相關的獎項。
高效飼用氨基酸研制及其在豬地氮排放日糧技術體系中的應用
項目主要完成人:譙仕彥、王德輝、曾祥芳、魏大勇、王春平、高晶、馮占雨、宋青龍、張海燕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長春大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亞太興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龍科方舟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本項目屬于動物營養領域。針對蛋白質氨基酸在豬體內的代謝難題,揭示了關鍵必需氨基酸的代謝轉化和調控機制,發現支鏈氨基酸可通過Sirt1/ERK/90RSK調節腸道免疫功能;發現豬妊娠早期日糧添加氮氨甲酰谷氨酸及精氨酸促進胚胎著床、提高窩產活仔數的機制;闡明了低氮日糧補充晶體氨基酸不影響生長肥育豬生長性能和骨骼肌蛋白質合成、但顯著減少氮排放的機制,為豬低氮日糧的配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創建了穩定高產的賴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微生物生產技術體系;國內外首創賴氨酸硫酸鹽系列新產品,創建蘇氨酸無離交提取和色氨酸有機酸提取新工藝,生產每噸氨基酸節約玉米30%以上,污水排放降低90%以上;創建高效氮氨甲酰谷氨酸制備方法,實現了飼用氨基酸的高效和低成本生產,為低氮排放日糧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應用提供了物質基礎。研究揭示了凈能體系是配制低氮排放日糧的基礎,確定了低氮排放日糧中限制性氨基酸順序,以增重、飼料轉化效率、氮利用效率和胴體品質為指標,分別建立了低氮排放日糧的氨基酸平衡模式。構建了凈能需要、凈能賴氨酸比、限制性氨基酸平衡模式及肉質調控關鍵技術等豬低氮排放日糧技術體系。項目獲發明專利14件,其中美國、歐洲、韓國及俄羅斯PCT專利各1件。獲農業部新飼料添加劑證書2件,發表論文60篇。2000年建立我國首條萬噸級賴氨酸生產線,2004年和2009年國內首次實現蘇氨酸和色氨酸產業化生產,2013年賴氨酸產銷量80萬噸,出口12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5%。建立的低氮排放日糧技術體系2014年推廣面達30%以上,減少氮排放75萬噸以上。
口蹄疫O型緬甸98(MYA98)疫苗的研制及應用
項目主要完成人:才學鵬、劉湘濤、王超英、郭建宏、劉西蘭、何繼軍、張云德、靳野、張軍、劉學榮、黃銀君、鄭海學、翟國元、陳涓、王國平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農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項目屬畜牧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領域。項目圍繞口蹄疫的疫源和控制技術,通過系統的流行病學研究,查明O/MYA98毒株是導致2010年以來我國口蹄疫暴發的主要流行毒,明確了該毒株的來源、遺傳衍變、流行區域、生態分布和感染致病性。篩選培育出疫苗種毒O/MYA98/BY/2010株,證實該疫苗株對當前O型口蹄疫流行毒具有廣譜的免疫保護性。試制三批疫苗,對MYA98毒株的免疫效力均高于10.81PD50/頭份;對Cathay、SEA、ME-SA等3個遺傳拓撲型代表毒株的免疫效力為7.05-13.59PD50/頭份。創新了疫苗生產工藝,在國際上率先研制成功O/MYA98疫苗,提高疫苗抗原含量近5倍,疫苗保護力由3.0 PD50/頭份提高至6.0 PD50/頭份以上;降低雜蛋白含量到500μg/ml以下,有效降低了副反應,為迅速控制疫情提供了科技手段。獲得農業部臨時和正式生產批文各1份,新獸藥注冊證書1項,發表研究論文21篇。形成了以分子流行病學技術為基礎的疫苗種毒篩選和評價技術平臺,集成和優化了疫苗生產及質量控制技術,大幅度提高了我國口蹄疫免疫防控成效。該疫苗于2011年1月獲得農業部臨時生產批文后,隨即開始大量生產用于緊急防疫,在全國推廣使用后效果十分顯著,為控制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1-2015年5年間,累計銷售疫苗26.8395億毫升,免疫豬13.4197億頭(只),銷售收入12.4569億元,創匯26.8萬美金、納稅8617.1萬元,是目前我國豬O型口蹄疫防控的主導產品,經測算平均年經濟效益36.72億元。
獸用抗菌藥和違禁藥殘留高效檢測標準制定與產品創制
項目主要完成人:袁宗輝、陳冬梅、陶燕飛、潘源虎、王玉蓮、黃玲利、劉振利、彭大鵬、戴夢紅、王旭、郝海紅、程古月、謝書宇
主要完成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本項目隸屬獸醫藥理學及毒理學領域。圍繞獸藥殘留超標的問題,經過復雜樣品中痕量多組分殘留物的釋放、萃取、分離與測定等技術難題,并創建痕量多組分衍生技術,制訂出一系列先進、適于18類200余種獸藥殘留檢測的方法標準。攻克抗菌藥殘留高通量檢測工作菌種篩選與制備、培養基組方與優化、穩定性等技術難關,研制出基于微生物抑制、能同時或分類檢出7類50多種抗菌藥殘留的系列產品;自主創制違禁藥和霉菌毒素等小分子的免疫原和包被原,研制靈敏、高產、優質的單克隆抗體、受體和免疫印跡物,突破痕量“零殘留”物前處理和基質干擾,研發基于抗體(或受體、免疫印跡物)的試劑盒、試紙條和免疫親和柱。自主設計國內外高度關注的代謝性殘留標示物的合成工藝,研究其結構、性質、質量及標準、不確定性與賦值,創制標準品。歷時19年,取得的這些成果在全國使用面達30%-50%,獸藥殘留超標率由使用前5%-10%下降到現在2%以內,使養殖業年均增收159.23億元。本項目完善了國家獸藥殘留檢測技術體系,提升了獸醫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動物源食品有害殘留檢測水平與執法能力,對保障食品安全、應付重大突發事件、打破國際技術壁壘、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水產健康養殖關鍵生物制劑創制與應用
項目主要完成人:周志剛、繆煒、楊雅麟、何夙旭、余榮、張愛民、徐俐、柳學偉、潘興亮、徐樹德、李娟、李陽源、成國祥、呂濟敏、李浙烽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杭州康德權飼料有限公司、甘肅杰康諾酵母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項目屬于水產養殖學領域。圍繞水產養殖使用抗生素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升級水產養殖抗生素減量使用思路:將傳統的活菌制劑研發思路升級為對消化道微生物益生元件的系統開發;構建中國水產動物消化道宏基因組數據庫,高通量、系統性挖掘功能基因;創建嗜熱四膜蟲分泌表達系統、構建大腸桿菌分泌表達系統及枯草芽孢桿菌分泌表達系統,克服后功能基因時代普遍存在的難表達、表達量低、胞內表達等產業化障礙。創制關鍵生物制劑:立足促生長用抗生素替代及藥用抗生素減量使用,創制包括幾丁質(內外切)酶、幾丁質氧化水解酶、脂肪酶、微囊丁酸鈉、三丁酸甘油酯、N-酰化高絲氨酸內酯酶、幾丁質(外切)酶等在內的單一元件(10項),提質包括釀酒酵母細胞壁及提取物等在內的復合元件(2項)。授權發明專利28項,含PCT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10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0篇,含IF>3.022篇;飼料添加劑(包括酶制劑)及飼料生產許可證3件、自由銷售證書2件、飼料添加劑產品批準文號16件。關鍵生物制劑創制及應用具有國際原創性。聯合優勢企業推廣制劑產品4,845噸,累計生產配合飼料484.5萬噸,占我國水產配合飼料總量10.8%,應用池塘面積406.9萬畝,輻射我國水產養殖主產區,占我國養殖總面積4.6%(2012年-2014年)。累計新增配合飼料256.5萬噸,新增產值138.0億元人民幣,新增利稅8,978.75萬元,新增純收入2.69億元,累計增收節支2.84億元;提高養殖存活率50%-90%,養殖者增收累計達13.0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