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什么比快樂更難掌握的技巧了! 辛棄疾有句話,“事無兩樣,心有別”。外在的失去或獲得都不構(gòu)成人最本質(zhì)的懲罰或者獎賞。人面對的最大困難始終是自己。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就不行了,有時候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 每個人都會受自己的一份苦。變成誰都沒有什么改變。除非是另一番境界,那也許就是佛,代表著安寧、圓滿、對自己的本質(zhì)和世界的本質(zhì)都泰然處之。 我堅信,人應(yīng)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fā)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 為什么是古希臘的悲劇而不是喜劇更能體現(xiàn)人類精神呢?因為令人類能夠自己敬重自己的品質(zhì)都不是輕松愉快的,而是那些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倔強態(tài)度,保持尊嚴的神圣企圖之類不可輕易談笑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有勇氣把自己剖開來,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驚世駭俗的。 你什么都相信,是一種迷信,你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種迷信——你在迷信那種“不信”。 勇敢關(guān)乎一個人的尊嚴,它可以使人更開闊,不那么狹隘。如果人人都這么自我保護,現(xiàn)在人類一定還住在樹上。 最先下樹的一定是最有勇氣的人,所以人類的一切進步,文明或者財富其實都有賴于勇敢。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百無禁忌,禁忌越多就會被框得越死,會越來越僵硬,最后只能退化。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缺憾是人的缺憾,如果人對自我沒有清醒的了解,就不會得到改善,那其他所有的問題都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 有的人致力于探討某種制度來彌補缺憾,對我來說,制度,人類社會引起的一切問題都來源于人的缺憾,因此我更想探討人更本質(zhì)的東西,讓人有更多的自我了解。人在世界上不外乎這樣那樣的處境,它們看起來千差萬別,其實都是相似的。人怎么能更自由,更有尊嚴,更幸福,這是本質(zhì)的問題,是每個人都關(guān)心的問題。 人對自我的認識和接受是被動的,不得不如此的,你要不是經(jīng)過一點點摸索,觀察別人對你的反應(yīng),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每個人出生時對自己是什么樣子無從選擇,對那個所謂的“自我”無從選擇,你要愛一個外界給你的、被迫接受的模樣,身份,還要為滿足他的各種需要奮斗一生,所以我們不是無所不能的,在這樣的人生里,不感到痛苦,那只能說是無視它。 ——廖一梅《像我這樣笨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