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我,還是相對更喜歡國學經典一類別的書籍,一首好詩、一段好詞,唯美的讓人心曠神怡。純屬偶然,我去老公單位,他隨口一句:“你們有沒有設置圖書一角啊,我們那書不少呢,你要想看,我帶你過去借幾本。”或許是那份對書籍的偏愛與執著,讓我對他的提議唯命是從,隨著身影直奔圖書角。 偶遇佳作,“不抱怨”運動引關注; 那些擺放的書籍相對更全面,除了部分業務用書,國學經典,便是心靈勵志類的居多。許是緣分吧,那本尚未拆封的《不抱怨的世界》竟悄然入眼;那位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溫發起的一項“不抱怨”運動令人不自主的想要去關注,而那只簡單純粹的“紫手環”,更是無形中引人蠢蠢欲動,意愿介入其中,弘揚一場聲勢浩蕩的正能量,卻又不得不感慨于這場運動的持續完成其實真的特別艱難。 這場運動邀請每一個參加者戴上一個特制的紫色手環,只要一發現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只手上,而且不能從本身意識上偷懶耍滑,直到這個手環能真正持續戴到同一只手上21天,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目標為止。 身未參與,“不抱怨”運動尋定位; 我雖然對這項運動表示關注與認可,卻沒有馬上將紫色手環套在自己的手上,立即進入參與狀態。因為我突然在反思,從早到晚,不管是面對家庭、工作還是其它,我究竟每天會達到多高的抱怨率?而所謂的不抱怨,到底該如何界定?是毫無原則的避讓,還是就事論事的排除?那么在挑戰與接受之前,我想,我不能模棱兩可,我需要清晰,需要給自己一個確切點兒的定位。于是我開始翻看書籍,從簡介滲透,開始尋找我所需要的答案。 首先,我了解到此書中抱怨的含義以《韋氏詞典》的解釋為依據,即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隨即我又從百度查詢,注解基本同義,為埋怨,心中不滿。可見,抱怨的前提是以自身的態度為依據,往往是在你遇到無法掌控的事件,或超出預期效果的問題面前,毫無避諱的表達出你的不滿與怨氣,或破口大罵、或嗤之以鼻……總而言之,呈現出一種無畏的反抗,一種無能的發泄……歸根結底,一系列問題不僅無法得到圓滿的結果,還會讓你自身產生怨恨,久而久之,無法自拔、郁郁寡歡…… 然而現實中應該有很多人,明知抱怨的產生與擴張是一種負能量的延續,卻依舊喜歡且習慣性的沉浸在這樣的模式中身體力行,甚至無法自拔。 透其含義,“不抱怨”運動顯意識; 就像書上說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口中發出時,我們能注意的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察覺不到。我在想,這段話其實恰巧印證著當下“我”的狀態,應該算是朦朧階段,可謂無意識的無能,即無意識的抱怨。 就像昨天是周末,本來打算帶孩子出去玩,可清早醒來,便聽見吼叫的狂風,漫天的揚塵,斷了出游的念頭,不禁埋怨一句:“刮的什么風啊,真討厭!”老公卻反口回一句:“自然現象,你管的了?麻煩不麻煩!”隨即我便緊接著一句:“我愿意,你管得著吧?”一來二去,一系列無謂的抱怨就這樣脫口而出,雖無關痛癢,卻讓我們彼此心里都憋了一口氣,也在無形中為這一天本該保持的好心情提前上了道枷鎖。 其實,我們就是習慣在自我的世界,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論證,毫不避諱別人的感受與認知;我們還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判別人的行動與言辭;我們還習慣發現別人的錯誤與缺點,疏忽于自己的不妥與惡劣。于是不斷的相互排斥,產生抱怨的連鎖反應,擾得自己和別人均不得安寧。 解其答案,“不抱怨”運動揚正氣; 停止抱怨,就是讓我們學會反思自己的錯誤,認知自己的言行,如果你看不慣某種東西,你可以運用正確的行為改變它;可如果你無法改變它,那你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其實,“不抱怨”運動有一個的美好的愿景,那就是讓世界上更多人分享不抱怨手環,借此契機轉變更多人的生活態度,使大家變得更加積極樂觀,以此提升世界上所有人的意識,減少仇恨與埋怨,愿我們的后代子孫,會生活在一個沒有抱怨、更加快樂幸福的世界。 |